兩地交流︱兩地教師協辦普通話校園節目 邀本地小學生任主播增民族自豪感

社會

發布時間: 2024/06/24 17:47

最後更新: 2024/06/25 16:17

分享:

分享:

兩地教師合作推動學生學習經典古文,舉辦全方位學習活動,並舉辦「中華文化日」,讓學生傳承中華文化。(教育局提供圖片)

順德聯誼總會李金小學參與「內地與香港教師交流及協作計劃」多年,藉與內地專家教師交流,完善語文課程,包括共同推動學生學習古文,歌頌祖國偉大河山,並舉辦「中華文化日」,讓學生傳承中華文化。兩地教師亦一同策劃普通話校園電視節目,邀請學生擔任主播,在校內營造普通話語境及氛圍,協助學生提升語文能力,並增強文化自信及民族自豪感。

參與計劃多年,順德聯誼總會李金小學教師與內地專家教師莊彩瑜、趙娟、賴麗琴、勞敏芳及涂娟合作策劃不同活動,在校園內營造普通話語境及氛圍,包括邀請學生擔任校園普通話電視節目《李金早晨》主播,介紹學校活動及資訊;鼓勵學生擔任開幕禮、畢業典禮等活動司儀,以兩文三語主持活動;組織內地考察活動,讓學生活用普通話與當地學生交流;探訪姊妹學校順德雞洲錫全小學,讓兩地學生一同學習。活動讓學生在課堂內外多聽、多說普通話,提升語文能力,同時增強文化自信及民族自豪感。

學校亦借助計劃完善語文課程,讓兩地教師合作推動經典古文學習,透過講述古代先賢事跡,分析詩人墨客作品,並歌頌祖國偉大河山,激發學生學習古文的興趣;課堂以外,學校舉辦全方位學習活動,如「中華文化日」,讓學生傳承中華文化,滋養性情。

同時,兩地教師共同推動普教中。該校副校長熊丹瑩指,內地教師憑過往推動普通話教學經驗,與學校教師共同設計校本拼音課程,藉戲劇、歌曲、口訣等方法進行教學,協助一年級生奠定良好拼音基礎。學校隨後於二年級開展普教中,並逐步推展至全校,她表示,學校將拼音納入中文課程,在「學、教、評」中結合語文及拼音學習,有助增強學生的語言表達及溝通能力。

各內地專家教師均稱,很高興能參與計劃,與香港教師分享推動語文教學的經驗及心得,讓學生輕鬆愉快學習普通話,認識中華傳統文化,促進全人發展,期望日後再有機會進行專業交流。

兩地教師共同備課。(教育局提供圖片)

熊丹瑩又指,學校教師受內地專家教師啟發,持續探索新的學與教策略,總結出「整體五讀法」、「文言解讀五式」、「詩詞品讀四元素」等方法,進一步推動普教中及文學文化學習,而「備課、磨課、研課」過程亦促進教師團隊的教研風氣。她亦期望,兩地教師繼續通過計劃弘揚愛國精神,為實現教育強國目標同心協力,創造光明未來。

「內地與香港教師交流及協作計劃」由國家教育部及香港教育局合作推行,計劃開展20年間,共有超過1,000所本地學校、逾840位內地專家教師參與,教育局形容成果豐碩。

下載HKET App,追蹤TOPick WhatsApp頻道,睇全方位資訊:

【中下學試題免費下載】  【名校專區升學攻略】

【食物安全超市大搜查】  【職場智慧求生術】